逻辑作为一种思维规律,其思维过程是抽象的。而其中包含的学问,更是十分深奥,若没有深度的思维碰撞,或许很难产生出对逻辑问题的正确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感受世界十大逻辑难题对脑细胞的撞击吧。
一、电车难题 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前提是,无论你怎么做,杀人的结果都是这个疯子造成的。你怎么做,救人的结果都是你造成的。正如一把刀,放在疯子手中,他杀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刀没有责任。
答案一:也是看起来最从政正确的一个:杀死一个救五个。
答案二:那得看看那一个和五个都是些什么人。如果那一个人能让我或者社会得益更多的话大家懂。
答案三:baseon现在地球人口膨胀,果断压死五个。只要我真的不会被判有罪。
很多人在纠结死人是谁的责任,但真正的问题是生命无分贵贱,我无法比较一个和五个谁更应该被救,难以通过道德作出任何决定,所以这时没有功利心的人就是无用的人,结论就是功利主义才能做决断,道德无法解决生存困局,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道德是虚伪不实的东西,应该适度打破。
内容:
1、原始版本
假设一个法官或裁判官,面对暴徒的威胁,要求将某个人视为一宗罪行的罪魁祸首,判他有罪,暴徒威胁,若不这么做,他们将会对这个社区的某个区域,进行自己的血腥复仇。这个人是否应该为此负责还不晓得,但是这个法官发现,要避免流血,唯一的方法,就是捏造证据,让这个人被判死刑。
在这个例子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例子,一个飞机驾驶,发现飞机即将要坠机,他必须决定,要不要躲开一个比较多人居住的区域,让飞机撞进一个比较少人居住的地方。类似的相近例子还有,假设一个电车驾驶,他面对两个轨道,只能决定走其中之一;有五个人在其中一条轨道上工作,在另一条轨道上只有一个;电车进入的轨道上,如果有任何人,都会注定被杀。
在前述暴乱的例子中,暴徒有五个人质,所以,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一个人的生命,跟五个人的生命之间的交换。
2、修改版本
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你可能也喜欢:
十大最有气质的乐器,让你散发迷人气质
中国四大凶兽,一个比一个凶
上古十大魔神都有哪些,上古十大魔神谁最厉害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简介,古代十大美男复原图
哲学讨论:
这个思想实验主要设计来攻击功利主义与源自康德主义的道德义务论见解。
功利主义认为,为追求对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效益,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因此,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应该要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
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在上述两个版本的思想实验中,都不应该动手,让一个人牺牲,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牺牲五个人。
心理学讨论: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个状况: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是不切换,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都会选择切换轨道。但是在面对第二个状况:亲手把路人丢下天桥,让电车出轨,以拯救五个人,或是不动手,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是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像是道德义务论者。
经由fMRI扫描,大多数人在第一个状况中,脑部使用一般的区域来运作;但在第二个状况中,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分。情感判断部位受到损害的脑伤患者,进行这项实验时,在第一个状况中,与第二个状况中,都会以功利主义方式,决定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
此外,在第一个状况中,如果不提示在轨道上的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数人都会决定切换轨道,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但是假如提示在轨道上的人,他们的身份,是自己的亲人,大多数人又会决定不切换轨道。
二、空地上的奶牛 The Cow in the field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物质的实在不容辩驳,但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存在偏差,但是我们必须依赖这个必然有误差的认知系统去认识物质实在,所以说“我思故我在”,就是说我们不能通过任何事情证明我们所见所闻是否为真,是否与物质实在一致,但只有相信,这一切才有意义。
解读: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true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
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你可能也喜欢:
看得我发毛!世界十大恐怖片排名
中国上古十大神兽,不是只有龙
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韩国十大禁片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最恶心虫子
三、卢克莱修之矛 The Rape of Lucretia
不给任何工具,要你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你怎么做?在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这么做的:他说,假如宇宙是有限的,你走到宇宙尽头,使劲掷出一支矛,那会出现什么?只有两种情况,弹回来,或者继续往前飞。无论哪一种,都表示宇宙边际之外都有东西存在——弹回来是有东西挡住了,继续飞是还有更多的空间。
于是,卢克莱修就断言:宇宙必定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是相对的,是人类的妄想概念,是二分法,是主观的。在绝对客观的尺度上,不存在有限或无限,不存在任何对立。比如一个球体,哪里是开头哪里是结尾,还是开头就是结尾?
解读:
立于物象层面谈宇宙边界问题,这个思想实验确实很简捷很直观,宇宙的无限对于有限的世界(地球空间)来说虽然超越了人们的认知,但是宇宙如果有限有边人们必定会问宇宙边界之外是什么,拿宇宙大爆炸(本就是假说)来说,奇点之外是什么?
物质可以由此点分裂,那么精神呢?精神=物质吗?人的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去……难道就是我是奇点,从奇点来吗?既然你是奇点,从奇点而来,那么精神就不是奇点爆炸后由物质产生的,而是与物质并存的。
爱因斯坦说:“宇宙分为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后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信仰的领域。”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不能推出终极真理,真正的伟大创建科学发现需要灵感和直觉乃至天人合一下的心宇感应,这些是更高的思维状态……
“如果以为用纯粹思维(逻辑思辨)就能得到应验对象的可靠知识,那么这种认知就是以错误为依据的。”爱因斯坦的天才思想实验正是在直觉思维下突现的,说的远了,继续让我们的思想做实验。
四、爱因斯坦的光线 Einstein’s Light Beam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他当时想象着在宇宙中跟着光跑。他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
爱因斯坦的梦想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不可能以光速去旅行,因为那需要无穷大的能量来加速以达到光速。其实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假如爱因斯坦以光速飞行,他还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吗”或者“假如爱因斯坦坐在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中,那在飞船内从尾端发出的光线能否到达飞船头部”。
假如爱因斯坦以光速旅行,他会看到什么呢?
事实上,爱因斯坦在十年后的结论可以得到答案。对于前一个简化版本,“根据相对论,即使以光速飞行,一个人也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不过,严格说来,即使可以无限地接近光速,也不可能达到光速。因此,问题的结论应该修改一下:无论怎样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也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
而对于后者,如果光速关于运动系统(或光源)独立,则尽管在以光速运动的系统中,光会充满整个房间……光不管光源速度如何都以光速运动。这个矛盾被解决了,但是有条件地;因为它假设了光表现得与其它东西不同。
你可能也喜欢:
令人闻风丧胆的传奇!史上十大巨兽排行
微信群发恶搞段子,好多人都中招了
古代所遗留下来的中国十大宝藏之谜
心惊肉跳,世界十大最毒的虫子
五、特修斯之船 The Ship of The seus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在普鲁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问题。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该问题。这个问题的有许多变种,如“祖父的斧头”。
谎言是在说出的那一刻成立还是在揭穿的那一刻世间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谓“不变”的只是概念,名相。这就是佛家的“无常”也是“无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事物的概念是人定义的,可以根据“体”也可以根据“用”比如钻石和石墨的化学组成都是碳。
解读:
1、总论:
普鲁塔克引用了以下的古希腊传说作为举例。忒修斯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时所搭的30桨船被雅典的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过去;木材也逐渐腐朽,而雅典的人便会更换新的木头来替代。最后,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问著:“这艘船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
2、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讨论: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用描述物体的四因论解决这个问题。构成材料是质料因,物质的设计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决定了物体是什么。基于形式因,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因为虽然材料变了,但船的设计——形式因——没有变。
从这个角度看赫拉克利特的河流问题,则两次踏入的是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的形式因没有变。事物的目的决定了其目的因。忒修斯之船的目的在神话中是装载和运输,在现实中的目的是证明和纪念忒修斯,虽然材料变了,但目的没有变。
4、用数学集合论来解释
特修斯之船是一个集合,船上的部件就是它的元素。当更换部件时,集合中的元素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来船上的木板有木板A、木板B……一直到木板Y,它们都是“特修斯之船”这个集合的元素;假如把木板A换成木板Z,那么“特修斯之船”这个集合的元素就变为木板B、C……和Z。也就是说,当我们更换部件时,“特修斯之船”的定义改变了。
这个道理就和一支足球队,不断有人加入又不断有人退出,可它还是叫着原来的名字是相同的。
类似的悖论:
1、赫拉克利特之河,赫拉克利特所提出。
人们虽然同样渡过相同的河,但流经身旁的水却是不同的。普鲁塔克亦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提出无法再次渡过相同的河流的假说。
2、祖父的旧斧头
英文的口语,指某物每次都残留了本来的一部分;但更换了另一部分,逐渐所有的部分都换过的意思。斧头的刀刃换了3次,刀柄也换了4次,可是还是同一把旧斧头。
你可能也喜欢:
世界十大最难学的乐器,你能学会吗?
中国古代十大名戟图片,中国古代十大名戟排行
没想到最强是他!中国十大家族名单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六、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
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
1、巧妙推理: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内部包含的矛盾。他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曾在著名的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提出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伽利略假设第一种方式最简单,并把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2、数学推理:
在伽利略的时代,技术不够发达,通过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来验证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伽利略应用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at^2这样,只要测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是否在做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是怎样推出s=1/2gt^2的呢?他的思路大致如下:先由平均速度得出s=Vt。他推断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v=(v0+v末)/2,然后应用这个关系得出s=v末t/2。再应用g=(v末-v0)/t从上式消去v末,就导出s=gt^2/2,即s=1/2gt^2。
3、实验验证: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
不断增加大斜面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4、合理外推
伽利略将上述结果做了合理的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这时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这种从斜面运动到落体运动的外推,是很巧妙的。不过,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现代物理研究中也常用外推法,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都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得到承认。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不失为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
该实验被评为“最美物理实验”之一。
你可能也喜欢:
中华传统十大吉祥图案,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谁,古代美男子的标准
揭秘:上古十大凶兽,吓尿了
时间排序:中国十大王朝有哪些?
七、猴子和打字机 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八、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实验表示:
其实验可表示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本象形文字对照手册,身处图灵实验中所提及的房子中。而另一人则在房间外向此房间发送象形文字问题。房间内的人只需按照对照手册,返回手册上的象形文字答案,房间外的人就会以为房间内的人是个会思维的象形文字专家。然而实际上房子内的人可能对象形文字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什么智能思维。
由于英语用同一个字的来表示“中国的”和“中国语言”(即中文),不少未真正了解本题目内容的人都将本题错译成中国房间或中国屋。
你可能也喜欢:
世界十大音乐鬼才,有你的偶像吗
世界十大考古未解之谜,好诡异!
中国史上最色癖帝皇:盘点十大好色皇帝
变态狂——世界史上十大杀人狂魔
九、薛定谔的猫 Schrodinger’s Cat
薛定谔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谔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薛定谔方程:
1、方程
埃尔温·薛定谔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立了现在被称为量子力学分支中的一个方程。后来被称之为薛定谔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方程:▽2ψ(x,y,z)+(8π2m/h2)[E-U(x,y,z)]ψ(x,y,z)=0量子理论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由于量子力学对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连“量子”的提出者在内的科学家都想尽各种办法拒绝它,或做出各种调和性的解释。事实上,薛定谔就被量子力学的结果弄得心神不安,他不喜欢波粒二象性的二元解释以及波的统计解释,试图建立一个只用波来解释的理论。
2、一个理想实验
薛定谔尝试着用一个理想实验来检验量子理论隐含的不确之处。
设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活猫及一瓶毒药。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将被毒死。按照常识,猫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也不活,直到进行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确定的,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爱因斯坦和少数非主流派物理学家拒绝接受由薛定谔及其同事创立的理论结果。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只不过是对原子及亚原子粒子行为的一个合理的描述,这是一种唯象理论,它本身不是终极真理。他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他不承认薛定谔的猫的非本征态之说,认为一定有一个内在的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本性。他花了数年时间企图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种内在真实性是否确在起作用,他没有完成这种设计就去世了。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名字及代表作品
中国历史上十大猛将,霸气外露谁敢不服!
中国十大城市民风彪悍排行榜,叼炸天
细说:上帝身边的七大天使
十、缸中之脑 Brain in a Vat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Truth,andHistory)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一个简单的论证如下: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
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电信号而已。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时“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结症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它有许多思想原型,如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笛卡尔的“恶魔”和“我思故我在”。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ontheFirst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
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启示:
1、直观地,我们可以看出,“缸中之脑”的假设,是以现有的部分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但是,这个问题的怀疑论本质可以借由其他思想实验来阐发,所以这个怀疑论本质上是和经验科学无关的。比如,庄周梦蝶,笛卡尔的怀疑论,都指出了同样的怀疑论,但两者都没有以现代科学作为基础。
2、当以承认“缸中之脑”为真来进行推理时,这个问题是无解的,那是因为当思考者这么做时,他将更有可能成真的依据来源投放到了“未知领域”,因而不论怎样,人都无法彻底推翻这样带有怀疑论色彩的问题。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排名,十大建筑有哪些?
让人望穿秋水,世界十大美腿
与伟人对话,世界十大思想家排名
世界十大考古未解之谜,好诡异!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