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危机。如果没有以好的方式去解决的话,那么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毕竟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很大。那么,直到现在,华阴老腔的现状和发展都是什么样的呢?或许,要传承下去有困难吗?
华阴老腔的现状于发展问题:
华阴老腔传承上的“封闭性”,在保证了唱腔“纯正”的同时,也客观限制了其传播范围。据史料记载,在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老腔的传播也仅限于陕西周边的河南、宁夏等地,与当前红遍大江南北,影响波及海外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而到了20时机,老腔也濒临危机。
为挽救危机重重的老腔,华阴市曾两次举办培训班,共计招收学员77名,其中有五名学员,颇具潜力。王振中近年已较少演出,专心开门授徒,整理剧本,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其中亦不乏有发展潜力者。而张氏一脉的传承人张喜民则早已打破传内不传外的陈规,面向全国公开授徒。老腔的传承人,已为数不少,但要成长为像王振中、张喜民这样的艺术家,若无数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积累,恐怕难以成就,也不可急于求成。
已闲置的双泉村小学,即将成为华阴市老腔艺术保护中心主管的“华阴老腔博物馆及传承基地”,为有志于老腔艺术传承者,提供一稳定的学习场所。也有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有意协助张喜民、王振中整理出版老腔剧本。相较于20世纪末的萧条状态,老腔可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两难,是困扰诸多非遗剧种、剧团的重要问题。华阴老腔持续多年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的尝试,无疑走在全国地方戏曲的前列,其经验可资参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王振中即为电影《桃花满天红》《活着》等作品配乐。一曲《人面桃花》,道尽人世的沧桑、凄然与无奈,闻之者无不动容,也使影响仅限于华阴一隅的老腔初步为世人所知。
2001年,华阴文化干部党安华大幅度促进“老腔皮影戏”的改革,将“老腔”与“皮影戏”分开,让老腔艺人从幕后(“亮子”)走向前台。此一“革命性”变化在四年后得到了导演林兆华的首肯,得以参演话剧《白鹿原》,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取得了轰动性效应。
老腔“那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在对演出效果作出如上评述之后,陈忠实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早日接触老腔,让其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奇刚健的旋律在心底不时响动,《白鹿原》的色调和质地或可呈现出另一种样貌。
你可能也喜欢:
川剧和京剧的区别,变脸是京剧还是川剧
报菜名台词是什么,报菜名有什么作用
戏曲大全:牡丹亭昆曲唱词全本赏析
王文娟越剧名段欣赏,越剧演员王文娟简介
无论是《给你一点颜色》,还是央视猴年春晚广受瞩目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均因核心唱词与老腔自身特点的契合而较少“违和感”。也就是说,与谭维维合作的成功,前提是保持老腔自身的艺术特质,而非一味迁就现代摇滚的艺术程式而失其本色。
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戏曲个性,保护剧种个性,保护地域文化特色”,而非“一味迎合时尚观众”,使“地方戏曲剧种全然‘现代化’、时尚化、继而同质化”,戏剧家陈彦的如上观点,足以为地方戏曲传承过程中一味“求新”“求变”而罔顾剧种自身艺术特质者戒。这也是华阴老腔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十余年来的经验所在。
历史地看,如老腔这般兴起于民间,影响长期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范围,且在传承上存在着相当的“封闭性”的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发展过程中的兴起与衰微,背后均有极为复杂的社会政局、经济及文化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
华阴老腔的传承:
2006年6月1日起,在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场,震动京城。同年6月5日,华阴老腔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3月1日,它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因而引来了几位美国和意大利观众。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举荐下,外国友人准备于5月9日到陕西去看华阴老腔,随后为这支团体安排去美国和意大利的演出行程。据悉,这支松散的农民演出团体,暂名“华阴市老腔艺术团”。党安华作为主管群文工作的文化馆干部,以及该团导演,已经带领他们参加了106场演出,其中69场为商演。
这些团员的年纪在49岁至72岁之间。最大的王振中,人称“白毛”,还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老腔的配唱者。若是遇到农忙与演出有冲突,这些农民演员还要犹豫一番,是下地还是上台……虽然,当地文化局已经开始寻思办个培训班,不过这段再现说唱艺术走向戏曲的过渡阶段的表演形式,早已面临严峻的传承难题。
最近华阴老腔专场演出在华山客栈每天晚上20:30演出,票价100,受到游客的普遍称赞!为华山旅游添上了更多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走出来的13位农民,昨晚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在“世界音乐周”最后一场演出中,弹奏着自制的六角月琴和钟铃,吼出了已流传2000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这一实在是很小的戏曲曲种,浓缩了黄河文明的原生态,也让观众备感震撼——一般职业演员身上浑然不见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你可能也喜欢:
华阴老腔的两大类:阿宫腔和弦板腔
平地惊雷,华阴老腔一声喊的创作者
华阴老腔的两大类:阿宫腔和弦板腔
华阴老腔的特点有什么,五个人撑起的戏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