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是我国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唯一在海边生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各族自治县。京族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不仅有着海洋文化的广博包容性,且有着特色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下面带你了解京族文化中的民族性与海洋性特色。
一、京族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万人,其中广西有2.01万人,占89.37%。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但没有完整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粤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由越南涂山、春花、宣安、花丰、瑞溪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抗法斗争。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您可能也喜欢:
属于宝岛台湾的族群“高山族”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
德昂族最重要的宗教节日是什么?
独特的基诺族传统采集文化
二、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
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
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民族乐器,它演秦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似大海的儿女在吟唱。民间故事《独弦琴的声音》,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说法,独弦琴是由龙宫传来人间的宝物。
当代京族作家作者群体,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抒发大海的情怀,讲述人与海的恩恩怨怨,歌颂依靠大海生产又与海潮抗争的京族创业者。如民间歌手、诗人苏维光的长诗《石花》和一系列短诗等。
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离不开滨海文化生态环境,如“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其中“捉活鸭”,就是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以先获者为胜。
总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京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景线。
您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渔业发展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俄罗斯族音乐文化
动感的俄罗斯族舞蹈文化
古老且神秘的京族喃字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