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悠久,古代的时候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过印度河文明。其实人们对于印度的文化都不是十分的了解,只能从新闻及电影中了解一点知识。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小编带你去了解下印度的文化,一起看看吧。
印度自称婆罗多,古代曾经称为赡部洲、天竺、身毒等,位于南亚次大陆,是我们的近邻。印度文明是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和中国一样,是依然活着的古老原生文明。印度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而成长壮大,并在屡屡向外发展,变成别的文化的阳光雨露。印度的影子时时处处隐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未必发觉。
然而,印度的思维却和我们极为不同。印度人不记历史,直到穆斯林到来。古印度人相信声音是永恒的,所以不重书写。因而印度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求法僧法显、玄奘、义净等人的记载“照亮”的。印度人相信轮回,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寂灭,或曰解脱,而不是追求不死。印度人强调因果,原因加上行动,就是结果,果是因在另一个时间的体现。印度人产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语语法上说,一切名词都来自动词,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印度的历史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清楚的。相信人类非洲起源的分子人类学的最新观点认为,整个东亚、北亚乃至美洲大陆的所有人类,都是从非洲经过南亚次大陆辗转迁徙而来。而考古证明,古印度人在4500年前就开始住在带浴池的城市里那砖砌的楼房中,捏制一些精美的偶像,在印章上刻下美轮美奂的形象,以及可能是文字的符号了。
在《吠陀》之后出现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堪比先秦诸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奥义书》是后世一切印度思想的源泉,它已经摆脱了对祭祀的热衷,在探讨“梵我一如”(世界的本体和个体灵魂同一)了。它还提到了轮回和因果业报。这正是孔子、苏格拉底的时代,印度在异常活跃的思想活动中产生了耆那教、顺世论和佛教等反正统的沙门思潮,以及正统的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主张中道的佛陀释迦牟尼是这时产生的思想群星中最为灿烂的一颗。他出于对众生相残和生老病死的巨大悲悯,悟出苦、集、灭、道四种圣谛,创立了佛教。佛教强调一切生命平等,都可通过持戒、入定和智慧,熄灭妄想和欲望,达到解脱。它的灵活豁达使其能在迥异的文化环境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面貌,影响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亚历山大大帝的短暂征服使印度获得了一个和希腊文化面对面的机会。留守的希腊王公开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一部叫《弥兰陀问经》的佛经把印度和尚和希腊国王之间的精彩论辩描述得栩栩如生。同时,佛教徒开始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雕刻拥有东方宁静和希腊美的造像。摩揭陀帝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大月氏贵霜帝国的迦腻色伽王对佛教大力支持,使印度的佛像背负着佛陀的教诲和印度的文化走遍了东亚的每个角落,佛教成了世界性宗教。在数次孽变中,佛教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般若思潮,它慢慢和民间崇拜结合,形成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后来产生了中观和唯识的深邃思想,涌现出龙树、法称、无着、世亲和陈那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及马鸣等伟大的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而主要存留在印度之外的佛教梵语大乘佛经和巴利语佛经的写本成为今人打开古印度思想和历史文化密室的一把钥匙。
印度向世界奉献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波澜壮阔的梵语大史诗。这两部足以让荷马汗颜的长篇巨制是此后印度文学,尤其是口传文学的源泉。史诗里的情节被反复重写,在生活中下意识地重复,它们塑造的形象又不断塑造着印度人的思维、价值和行为的模式,参与着每一个印度梦境。主人公是大神化身下凡的说法让史诗人物在后来的虔信运动中成为神只,至今依然矗立在印度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以供来来往往的人们参拜。历史变成文学,文学又变成宗教,这是典型的印度方式。
在印度中世纪的纷争中,有过笈多王朝和戒日王的短暂复兴,也曾受过来自北方草原的白匈奴的短期入侵,随后不得不起身迎接接受了新兴伊斯兰教的伊朗、中亚和北方草原的秉性迥异的文化挑战。笈多王朝的伟大诗人迦梨陀娑把梵语文学推上了巅峰,他的大诗和戏剧也是世界文学的高峰。伴随着文学的繁荣,《舞论》和《诗庄严》等诗学着作空前繁荣。而在民间,堪称神话故事的海洋的数十种梵语《往世书》广为流传。民间故事书《故事海》《五卷书》和佛教故事集《本生经》等印度故事集深深影响了阿拉伯、欧洲和中国,而那种故事套故事的讲述方式也随之四处蔓延。有研究认为东至敦煌西到伦敦的看图讲故事也是来自印度的石窟寺,它甚至影响了电影的产生。
婆罗门教经过对佛教的吸收和整合,开始以化身的理论把无数神只及其信仰融铸为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印度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商羯罗开始向内外俱损、密教化了的佛教挑战,最终佛教在印度教的“吸收”和伊斯兰教的打击下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梵语文学的衰落和印度教的统一,为各种一直存在的各地俗语文学倒出了发展的空间。它们伴随着穆斯林统治期间的苏非、虔信运动,铸造了一个百花齐放、息息相通的印度精神共同体,把被宗教隔开的印度重新联结在一起,并以鲜明的特色应对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冲突,通过泰戈尔、甘地和奥罗宾多等等,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殖民统治时代,对印度的“发现”同时成了西方的自我发现,考古的进展令无数失落在时间深处的古代历史重见天日,而对梵语的语言研究兴起了比较语言学,最终导致了对印欧语系的构建,并映照出了其他语言的特点,产生出亚欧一体思想。而对古印度文献的探索催生了如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等新的领域,持续更新着人类的视野。
印度文明最终在全球化的时代摆脱了殖民统治,与它的东方兄弟一样,以沉潜着的巨大生命力抵挡着西方的意识形态。
人类有限的认识总是受到时间的限制,在那些被记载、被研究的东西之外,还有无数活生生存在着的事物从来都没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已经看到了的印度只是西方望远镜里的景物,印度文明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靠智慧和眼界去发现,这也是我们发现自己的过程。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