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中国十大宦官

第一星座网 作者: 匿名4933人在看

  “人走向成功的过程也许不一样,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那么,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民族文化了解中国十大宦官都有谁?

  官宦官宰相第一人——赵高
  【人物简介】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着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沙丘之变和望夷宫之变的主谋,指鹿为马事件的策划者。

  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帝。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着有《爰历篇》六章。

你可能也喜欢:
世界十大最昂贵的摄影作品
世界十大最难学的乐器,你能学会吗?
你是这些姓氏吗?中国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排名,十大建筑有哪些?

  造纸改造留千古——蔡伦
  【人物简介】
  蔡伦(公元61~121年)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造者(非发明者)。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榜上有名。 <

你可能也喜欢: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最恶心虫子
上古十大神剑除了轩辕夏禹剑还有……
汉文化之精粹:中国武术的特点及其作用
权倾天下!世界十大最有权力人物

  敛财弄权乱汉宫——张让
  【人物简介】
  张让(?-公元189年),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情泄露后,何进被张让和赵忠等杀死。不久袁绍捕杀宦官,张让投河自尽。

  【生平事迹】
  监视恒帝
  张让七岁进宫,十三岁时汉桓帝即位,两人年纪相约,加上桓帝并非宫中长大,生性放荡,两人因此有断袖之交,后来被梁太后发现,梁太后及梁冀则利用张让监视桓帝。159年,桓帝与宦官合谋诛杀外戚梁冀,张让发觉并打算报告梁太后,后来却被其他宦官劝服,出卖梁太后,因此被封为都乡侯。桓帝夺回权力后,封邓猛女为皇后,邓皇后不满张让与桓帝的关系,贬张让为关中侯,至桓帝死时才回宫。张让开始是在宫中供职办事。

  宦官集团(十常侍之首)
  汉灵帝时,张让、赵忠一齐升任中常侍,被封为列侯,与郭胜、孙璋等人一齐被称为十常侍。宦官集团十常侍以张让为首,他们独霸朝纲,权倾天下,而他们的亲戚族人也仗势欺压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怂恿昏君汉灵帝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

  “僭越”朝制
  张让等宦官还“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并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使得灵帝不敢登高远望,由此也就避免了庄园被灵帝发现。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捐财免罪
  灵帝在位期间,太后所居住的南宫发生火灾,张让等人又劝说灵帝增收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并乘机搜刮各地材货,敲诈勒索,从中渔利。黄巾起义爆发后,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建议斩十常侍,布告天下,就可平息民怨。灵帝将奏章宣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非常害怕,他们献出一些家财充当军费,并乞求灵帝的饶恕,灵帝最后也没有怪罪他们。

  劫持献帝及自尽
  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排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中军校尉袁绍劝大将军何进下令诛杀宦官,以取悦天下。由于计划泄露,张让、赵忠等人趁何进进宫之机,便共同将他杀死。

  而袁绍率兵杀死赵忠,逮捕宦官,无论老少,一律处死。张让等数十人劫持汉献帝为人质,逃到黄河边。追兵迅速赶来,张让等人伤心哭泣,向献帝诀别说:“臣等被消灭后,天下也就乱了。请陛下自爱!”然后跳到黄河里自尽了。

  【后世评价】
  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们怂恿昏君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在东汉王朝衰落的过程中,张让等宦官无疑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

你可能也喜欢:
揭秘:上古十大凶兽,吓尿了
聪明绝世,历史上最聪明的十个人
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10个最著名的贼
中国古代十大名刀,你想不想拥有一把

  中兴唐朝之贤宦——高力士
  【人物简介】
  高力士(684—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着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宦之一,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生平事迹】
  初蒙赏识
  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被阉。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一为金刚,力士初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谋划政变
  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参与政策
  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而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自此,力士权倾朝野,据《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记叙: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但高力士则“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这一段话对高力士的评价虽有过誉之词,但也清楚地说明玄宗对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内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见,力士因之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议。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仅及擅权。

  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高力士随玄宗幸蜀,在马嵬驿时,六军不发,士兵在格杀杨国忠后,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陈玄礼等请求赐死杨贵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领至佛堂自缢(一说设计帮助贵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

  护主心切
  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唐玄宗退为太上皇后,继位的唐肃宗与玄宗不睦,高力士护主心切,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因此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该斩首,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

  君臣不离不弃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在郁闷中驾崩,始终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虽被赦还朗州(今湖南常德),闻知先帝已驾崩后,悲痛地绝食7日而死,年79岁,继唐肃宗位的唐代宗赠高力士扬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遗诏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陕西蒲城县境)。目前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

  【后世评价】
  古今中国宦官中,高力士算一位忠诚而又有谋略的人。在帮助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时,打败太平公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高力士不像赵高一类,一心想着谋权篡位,而是忠心耿耿报效李隆基。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你可能也喜欢:
体现美的价值之最适合女生的乐器
十大恐怖动物盘点!让你瑟瑟发抖
京剧脸谱图片欣赏,感受中华艺术魅力
万人景仰!中国历史上十大明君

  厚黑心术之圣手——李辅国
  【人物简介】
  李辅国(704―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

  【生平事迹】
  拥戴唐肃宗
  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方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

  逼压唐玄宗
  公元757年,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起初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玄宗步步紧逼。初则把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继则强令玄宗迁到皇宫内宫,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玄宗;然后又把对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唐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打击异己
  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

  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唐肃宗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拥立唐代宗

  李辅国之所以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

  肃宗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然而由于张皇后与李辅国的中伤,以致最后皇帝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可是在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与张皇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宝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支持越王李系。

  张皇后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密谋准备杀掉太子,策划越王继位。此举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抓获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肃宗寝宫,被李辅国抓住。肃宗因受到惊吓而在当天驾崩了。李辅国趁此混乱时机,将张皇后、越王及参与者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唐代宗。

  被刺身亡
  唐代宗继位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代宗只得忍气吞声。

  就在这一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准备除掉李辅国,唐代宗也陆续罢免了李辅国的职务,最终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辅国就被人刺杀身亡。

  【后世评价】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逢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李辅国死后,唐朝亦然动荡在宦官专权的局面中,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所有宦官的偏见。

你可能也喜欢:
“遗臭万年”的史上十大毒妇
人前人后两副面孔,史上十大伪君子
变态狂——世界史上十大杀人狂魔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

  开中国历史之最——童贯
  【人物简介】
  童贯(1054—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汴京(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

  【生平事迹】
  中国历史之最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这几项记录是: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初蒙赏识
  童贯,初为宋神宗时大宦官李宪的部属,任内侍殿头,曾出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巡检。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设明金局于杭州,由时任内供奉官的童贯主持,收集古人字画。

  当时被贬居在杭州的蔡京竭力巴结童贯。通过童贯,蔡京的书法作品不断流入宫中,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蔡京在童贯的荐引下重新被起用。之后童贯又在蔡京推荐下出任西北监军。

  太监寄资转两使的先例
  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徽宗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开了太监寄资转两使的先例。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

  掌控军权
  封疆挂帅执掌大宋兵权近二十年,东征西讨镇边平叛,俨然一国之兵马大元帅。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贯邀马植(后改名李良嗣、赵良嗣)归宋,策划联金灭辽。政和二年末,童贯的阶官升为最高的武阶官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

  政和五年二月,童贯为谋削弱西夏而计划在宋夏边境的横山地区筑城,遂领六路边事。次年初,以太尉任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积极开边。之后又升为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签书枢密院河西和河北两房事,又升为签书枢密院事。

  镇压起义
  宣和二年十月,两浙路爆发方腊起义。十二月,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领准备攻辽的15万官军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军。童贯知道东南地区为害最大的是“花石纲”,于是命幕属董耘撰写并以诏书名义宣布罢除花石纲以收拾民心。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次年八月,童贯在镇压方腊起义后,升加太师衔、徒封楚国公。十月,童贯恢复为领陕西、河北、河东宣抚使,经营北方,并作攻辽的准备。

  开创历史之最
  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位列三公拜为太师,并领枢密事成为大宋的最高军事执政,已是位极人臣。并且是史上唯一一个封了王爵的宦官!

  宣和四年四月,金军攻占辽西京大同府后,辽天祚帝逃入沙漠,辽朝已基本灭亡。六月,燕京辽天锡帝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以皇太后称制,人心不稳。宋宰相王黼认为是攻打燕京的最好时机。童贯领到攻打燕京的诏令后慌忙派使臣前往金太祖处,请求发兵一同攻取燕京。十二月初,金太祖进兵燕京,燕京降金。

  宣和五年四月,金向宋正式交割燕京地区后,宋改为燕山府路。五月,童贯因功除去节度使衔而“为真太师,加封徐、豫国公”。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童贯再升为领枢密院事,成为最高军事长官,封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童)贯为媪相”,六月,童贯被封为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太原。

  身死之因
  同一年,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太原遁归汴梁。宋钦宗亲征,童贯拒绝留守东京,随宋徽宗南逃,为了赶行进速度,竟用亲兵射杀徽宗的卫士。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握兵20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廷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里的官员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为了收买人心,将童贯贬谪,其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今之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童贯之死,万民称快,所以当时北宋歌谣曰:“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后世评价】
  童贯,执掌兵权二十余年,常年镇戍西疆防御西夏、而力保关陕不失,而且多次深入西夏境内压着西夏打,而北宋被金兵围困都城之时,这支童贯曾经率领的宋军精锐西军还在西夏境内控制原来西夏的大量土地。此外,童贯先后镇压了江南方腊等多方叛乱……,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后来抗金的失败和所谓卖国,则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推到童贯身上。把他列为“六贼”之一,更是一种斗争的需要,责任也不仅仅在于他们,那些所谓的正义之士一心想置他们于死地,不得不反抗尔。这一点,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斗争中可窥一斑。因他是宦官,做史者本来就有自然的偏见,再加以语言的渲染,可抹杀其本来可能有的才干。

你可能也喜欢:
最强大脑!中国古代史上十大谋士
秀雅绝俗,十大适合女性佩戴的文玩
所向睥睨,世界军事历史上十大战神
令人闻风丧胆的传奇!史上十大巨兽排行

  七下西洋扬国威——郑和
  【人物简介】
  郑和(1371-1433年),原名马三保。云南省昆阳州人(晋宁县)。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1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生平事迹】
  早期经历
  郑和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原本姓马,名“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出任正使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郑和不辞辛劳,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妥善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这充分证明郑和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郑和担任内宫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造船经验。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进行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识,积累了航海经验,为下西洋远航打下了基础。在下西洋途中,郑和通过航海实践,不断地丰富航海知识,积累航海经验,提高航海技术,使他能率领船队,完满地完成下西洋远航任务。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区习俗。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无论信仰风俗是什么,郑和凭菩萨戒之善巧方便,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

  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索马里境内)。

  【后世评价】
  郑和航海的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下西洋对大明帝国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具有重要贡献。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历史上十大猛将,霸气外露谁敢不服!
欧洲的良心:著名学者伏尔泰的思想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看这些面诊图以及解说
世界十大奇迹之毛索洛斯墓庙

  自阉走向富贵路——王振

  【人物简介】

  王振(不详—1449年),明永乐帝时进入皇宫成为宦官。明宣宗时又进入内书堂学习,后来成为皇太子的师傅,教皇太子读书。明英宗即位后,官至司礼监总管。上任伊始,受到太皇太后张氏及内阁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制约。之后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或死或休,王振掌握了朝中大权,同时也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权序幕,他大兴土木,广收贿赂,败坏朝纲,并且还发动战争,出兵麓川(今云南西部)。正统十四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王振力排众议,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战败,王振被乱军杀死。

  【生平事迹】
  由教入宦
  王振略通经书,后来谋了个府学教官的差使。史书中说。他因为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最初入宫时是位负责在内书堂教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宦官。王振与其他宦官不同,王振是个读书人,通文墨晓古今,自然受到欢迎。他知道在宫中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付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靠山。后来他成功寻找到他的大靠山: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就是之后的明英宗。由于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师,他知道很多对朱祁镇来说闻所未闻、见未所见的事物。两人很快就亲近起来,这位太子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

  掌握大权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来愈高,当时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后八个月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由于明朝的中央集权,皇帝的大权于一身,但由于政务繁复,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务自然落到宦官的手中。

  王振掌管了司礼监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宠信,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的方式,欺上瞒下、控制朝廷了。后来,王振为一试自己的权力,便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修了一座将台。又召集来守卫京师的各卫武官,校试射骑,又请英宗阅兵,但实际上是要收取兵权。

  但由于英宗左右有张太皇太后、张辅、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为,只好等待机会。到了正统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碍—张太后逝世,“三杨”只余下年时已高的杨溥。此时,王振便开始胡作非为,先命人摘下朱元璋挂在宫门口不准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赃受贿,又在皇城大兴地土,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排除异己,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最过份的是他与同党制造大量钢铁箭镞卖给瓦剌,以换取良马。

  土木堡之变及身死
  正统十四年的春,瓦剌带来了二千贡使,更报称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满足瓦剌的要求,于是对边境攻击,边境的守军根本不是瓦剌的对手,连续几次的惨败传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时间找王“先生”商议。王振提以皇帝亲征以振军心,但实质上,王振一来是不想自己的家乡受到战火的蹂躏(因战事就发生于王振家乡附近),二来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亲征途中,明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已传到王振的周围,王振自然没把消息告诉英宗。

  亲征的第十四日,瓦剌军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议和。王振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谁知瓦剌军从四面八方冲出来,明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英宗已知大势已去,连忙下马,不久即被瓦剌军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英宗被俘,50万军队被击溃,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等,面奏成王,历数王振之罪,最后成王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王振的死党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立像树碑
  明英宗在被俘一年之后又回到了明朝皇宫,经“夺门之变”又坐上了皇帝宝座。后来英宗认为王振是为国殉死,赐王振祭葬,立祠“旌忠”。就在重新登基的这年(1457年)10月,在北京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个彩色泥像,还树了一块碑为他立了传。

  【后世评价】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王振,又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而由王振擅权而导致的土木堡之变也成为了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交接点。

你可能也喜欢:
世界十大奇迹之秦始皇兵马俑
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世界十大奇迹之一:宙斯神像的建筑了解
看得我发毛!世界十大恐怖片排名

  只知忠贤不知帝——魏忠贤
  【人物简介】
  魏忠贤(1568-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滦南)人。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生平事迹】
  入宫
  魏忠贤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选入宫,到内廷隶属司礼监掌东厂的太监手下当差。魏忠贤进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访查和熟悉,认真分析形势,预测时局发展。他判断几年后可能是现在的皇长孙朱由校即位,所以魏忠贤竭尽全力接近这位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巴结大太监魏朝。因为魏朝此时和客氏搞得火热,在皇长孙宫中很受宠爱。魏忠贤通过他的引荐当上了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即专职负责饮食供应。这样魏忠贤便进了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活圈子里。

  熹宗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大。客氏18岁入宫,给朱由校当奶妈。19岁丈夫去世,成了寡妇。朱由校从小由她带大,因此对她感情极深,长大以后也离不开她。所以,当上皇帝后不到一个月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同时提拔与客氏有暖昧关系的惜薪司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大权在握
  魏忠贤当上秉笔太监后,就利用王体乾和李永贞两个识字的太监为他效劳。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又和客氏紧密勾结,狼狈为奸,宫中谁也不敢和他作对。王体乾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魏忠贤之上,也得服服帖帖地听从他使唤。

  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权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此时,朝中两大派官僚争斗日趋激烈。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等,执政大臣们多上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阉党这股邪恶势力的政敌。为此,魏忠贤处心积虑地要狠狠打击这批独掌朝政的人。在客氏不断唆弄下,熹宗渐渐从任用东林党人变为宠信宦官近侍。魏忠贤这班阉人得到皇帝信任后,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外廷官僚;操纵朝中一切大权。

  只知忠贤不知帝
  阉宦得势,首辅东林党人叶向高于天启四年(1624年)被斥辞官。内阁中的其他东林党人也均遭罢黜。阉党顾秉廉升为首辅,控制整个内阁。魏忠贤又和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勾结,利用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特务机构钳制百官。镇压异己。把自己原有的旧党逐一提拔,把那些刚投靠来的新党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换了他的人。宫廷中有王体乾、李朝钦等30余人左右护卫簇拥。朝廷上文臣方面有崔呈秀、田吉等为之出谋划策,讲解起草诏书,时称“五虎”;武臣方面有田尔耕、许显纯等五个负责捕杀、镇压异党,号为“五彪”。此外,还有所谓“十狗”、“十孩”、“四十孙”的大小爪牙。朝廷中受重用属魏忠贤一党的人在社会上大都得到了此类的封号。从朝廷内阁六部直到各地方的总督、巡抚乃至于州县都是阉党之人,网络严密、盘根错节,势焰熏天。

  一些逢迎拍马的官员甚至呼他为“九千岁”,朝中事无巨细,必须派人飞驰到魏忠贤面前请示,经他认可方能办理。熹宗虽然近在咫尺,却无人请裁,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阉,不知有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弟侄亲朋一个个青云直上。其族孙魏良栋、魏鹏翼还是个睡在摇篮里吃奶的小娃娃,也受封为太子太保、少师。他的从子魏良卿甚至代替天子在南、北郊的祖庙主持祭天地、祭祀帝王的祖庙。难怪天下人都怀疑魏忠贤耍篡夺帝位了。

  东林党争
  魏忠贤的胡作非为,引起正直官员的严重愤慨,东林党人为伸张正义对他们进行揭发和斗争。天启4年,副都御史杨涟上疏痛斥魏忠贤的24大罪,大胆地揭发魏忠贤的奸恶,魏忠贤着了慌,向熹宗哭诉,客氏从旁为他辩解,王体乾也极力为他辩护。昏愚的熹宗偏听偏信,反而下旨痛责杨涟。魏忠贤竟逍遥法外。

  魏忠贤遭受这番弹劾后,决心赶尽杀绝。天启五年(1625年)终于兴起大狱,首先逮捕东林党着名领袖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等六人,诬以受贿。杨涟等五人被折磨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捕杀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等七人。历史上称这两次大狱受难的东林党人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于是,东林党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许多往上爬的人,都拼命附和攻击,以取悦于魏忠贤。

  在残酷镇压东林党的同时,魏忠贤又重翻“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修了《王朝要典》,定所谓三案是非。为了钳制舆论,魏忠贤又用剿灭东林的名义,拆毁全国所有书院,用以压制在野东林党人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时政的议论。对后宫中不听话的妃子,魏忠贤和客氏也敢加以残害,驱逐不听宫人异己者。

  身死及墓葬
  天启七年(1627年)秋8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改元崇祯,即为思宗。朱由检一向熟知魏忠贤的罪恶,同时东林党人也纷纷上书弹劾,于是,下令把魏忠贤发配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畏罪自杀,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

  【后世评价】
  魏忠贤大权在握,只不过是有幸取得了天启皇帝的支持;如果抛开天启皇帝的支持,他什么东西也不是!随着天启皇帝的死亡,一切已是再明显不过了!但人们都在避讳这个事实;因为,他们根本不敢把罪过推给他们的主子,当然了,他们更不愿意把罪过推给整个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只有让魏忠贤来承担所有罪过了。于是历史的主角,就成了一个太监!

  好象这个太监,真的能影响了历史一样。但这个太监登上神坛之前;大明帝国财政、军事、经济、吏治已全面恶化了;而把这个太监打下地狱之后,大明帝国的财政、军事、经济、吏治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大明帝国的衰亡,真是因为这个太监影响的?

  讽刺的是,历史偏偏给人们开了个玩笑:大明帝国没有亡在魏忠贤那帮流氓无赖的手中,偏偏亡在这帮自以为饱读贤圣之书,治国有方的腐儒士大夫东林党手中。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十大名剑,你听过几把?
满族姓氏尊贵排名居然是按这样排?
世界十大奇迹之中国万里长城的意义
世界十大奇迹之阿提密斯神殿的消失和重现

  安然退休第一宦——李莲英
  【人物简介】
  李连英(1848-1911年),河北河间府大城县人,本名李英泰,进宫后改为李进喜。由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是晚清一个着名的太监。李莲英在清官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贴身太监,连英在宫中期间,深得慈禧太后器重,太后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为正二品总管太监,统领全宫所有宦官。也是清一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宣统三年(1911年),李莲英因病而死,后葬于太监墓地北京阜成门外思济庄。

  李莲英出身贫寒,自幼进宫,凭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纪录。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掌权最盛的三个朝代,东汉、唐朝和明朝,太监虽然权势滔天,但大多死于非命,多数结局凄惨。而李莲英却能够在盛极之后,全身而退。他甚至突破了雍正皇帝定下的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的规定,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二品太监。

  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了“功成、名就、身退”的太监,满清朝唯一一个坚持了“不弄权、不结党、不私吞”的宦官。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太监,竟然能够在虎狼环饲势力并起的满清后期,在慈禧、慈安、恭亲王、李鸿章、袁世凯等权术高手的掌心中,如鱼得水地穿梭在复杂的权利游戏里,最终成为了帝国阴影下一记无声的雷霆。

  【生平事迹】
  初被重用
  李连英于1853年6岁时净身担任宦官,入郑亲王端华府,1856年进紫禁城,原称李英泰,后改为李进喜。1867年被封为二总管。1869年他21岁时,大总管安德海出宫游玩,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于济南,李由于在辛酉政变中立功,安德海死后他获得慈禧重用,不久就调到内宫伺候,升为大总管。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突破祖传规矩——首领大太监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慈禧恩宠
  慈禧与李莲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莲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朝臣抨击
  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捎上了李莲英。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朝臣们对李莲英的抨击都没有结果,主要是因为攻击都是仅凭道听途说,拿不出真凭实据。清史家分析,许多想在地方上谋官位的人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过,谁也说不清楚。以慈禧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莲英也不敢轻举妄动。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后身边的人,谁又能说得清呢?

  生性圆滑
  慈禧与光绪不和,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如何在两人之间相处呢?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有人说他站在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帝党,甚至还有人说光绪就是李莲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说李莲英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但太后喜欢他,就连光绪也因为从小受到他的看护而喜爱他,并夸他“忠心事主”。

  清朝末年,随着国内外各种问题的出现,改革变法也成了朝廷争论的焦点。而在改革变法的立场上,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与以光绪为首的支持派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势力。而李莲英在两者之间却是两面讨好,谁都不反对。

  连英于慈禧太后身边受宠时,以谨小慎微见称,朝廷大臣对李连英,亦争相用银两贿赂拢络;对于一般宫内妃嫔触怒慈禧,连英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保护了许多人免于处分,就连常年遭慈禧冷落软禁的光绪帝亦多番受其护助,所以宫内左右都对他有正面评价,谓之“恭慎”,并非戏剧与小说中作威作福的型态。

  退休
  戊戌变法后,李莲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慈禧从此在感情上对他有些疏远。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莲英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侍候皇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可以考虑退休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李莲英在办完两人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李莲英向当时主政的隆裕太后请求退休,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即享受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的退休待遇)。李莲英于慈禧逝世百日后离宫,时年64岁。就这样,李莲英无比眷恋的离开了他生活了五十一年的皇宫。

  李莲英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去世,葬于恩济庄。死前,李莲英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宽”。

  【后世评价】
  李莲英总能在复杂诡谲的时局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对每个人都是诚心诚意的,总能让很多人感念他的好处,整个宫廷中几乎没有真正恨他的人。慈禧与光绪一直在互相争权,李莲英是慈禧最宠爱的公公,却又能得到光绪的感念,最后朝中争斗继续不息,他却能安然退休,回家颐养天年,这样的人格魅力轻易是学不来的。

  李莲英的生平就是一部《厚黑学》,他本性不坏,有点贪财,对上不惹事,对下不欺人,你可以说他圆滑、可以说他狡诈,但能在权力纷争达到极致的宫廷当中混出一定地位并能安全着陆的人当中,李莲英算是翘楚之一。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史上最色癖帝皇:盘点十大好色皇帝
让人厌恶至极的中国十大汉奸
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遗臭万年的古代中国十大奸臣
惊呆了!中国史上最神奇的十大预言

展开全文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测你八字命定的财运、感情、事业:
八字精批

相关推荐

狂月天时 每日12星座运势05.012024年5月16日特吉生肖运势 每日生肖运势播报属兔人:人算不如天算!不出3月有躲不过的“坎”属蛇人:人算不如天算!不出3月有躲不过的“坎”静电鱼 射手座星运详解【4月29日-5月5日】眼皮跳动的时辰吉凶对照 眼皮跳动的运势分析
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

编辑推荐

网友热门关注话题

八字批解从八字看你的人生轨迹2024年运势详批旺夫相今日财神方位近期你有桃花运到来吗本命年八字格局你的属相今年运势如何是什么阻碍了你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