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什么?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由孟子提出,北宋程颐开了开端,南宋的陆九渊为其大开其门,让心学提供了论证。本期的历史故事带你了解陆九渊简介,详解历史上陆九渊的故事。
【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象山,汉族,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南宋着名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思之弟。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卒,年五十四。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着有《象山先生全集》。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着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着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故事】
1、事兄嫂如父母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博学而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抱养,长兄陆九思之妻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长大之后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2、人的本心
陆九渊创立了理学中的另一派“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这就是人的本心。人的一切恶行都源于“失其本心”,所以人的一切修养功夫都应该力求保持本心,而不让其丧失。在他眼中“本心”即存在于人心,又充塞在宇宙之中。
什么是人的“本心”,有两个关于陆九渊以禅宗机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本心”的故事。一个是:陆九渊坐在那里,他的学生詹阜民陪着他坐着,陆九渊突然站了起来,詹阜民也跟着站了起来,陆九渊对詹阜民说“还用按排否”。
另一个故事是:南宋时期浙江慈溪县的杨简,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文才出众。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到富阳为官,适值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谈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杨简,说“此即是本心”。
杨简说:“你所讲的,我儿时便已知晓,然而毕竟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只好重复前边的说法,如此几次,仍然无法解杨简之惑。正讨论间,有一桩纠纷告到县衙,由杨简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案毕,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虽陆仅长他二岁,于是执弟子礼,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以上二个故事说明陆九渊说得本心是无须加以思考,自然而然的按照自己的良心办事。每个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稳定的良心,他是和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你可能也喜欢:
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白素贞与许仙的结局
一代女诗人的爱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为西昌地区添上神秘色彩的邛海民间神话传说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3、镜中观花
镜中观花典出《语录上》: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陆九渊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说了也。”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
陆九渊的学生徐仲诚在问及学习《孟子》的体会时,回答是“镜中观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十分清楚。可是陆九渊却对“镜中观花”一语别有妙解,故对仲诚大加赞赏,但最终还是批评徐仲诚只知外不知内。陆九渊的意思是:“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对人的意义不能够独立于心而自在,它是由心发育扩散出来的,正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4、鹅湖之会
朱熹有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意思是说,坚持自己所钻研学问的学术道路,对学术传统要尊重,要仔细商榷,加深研究。还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胸襟,对新发现的知识要深入探索,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朱熹这两句诗背后,有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常被儒家学者引述,作为探讨学术的指南针。故事讲南宋两位大儒陆九渊与朱熹,在淳熙二年经吕祖谦的安排,共赴江西铅山鹅湖寺论道。陆九渊主张”本心即理“,是心学一派的提倡者;朱熹则强调”格物穷理“,算是理学正宗。
两人的思路不同,对儒学证道成圣采取的路径不同,一个说尊德性为先,一个说道问学为上,论辩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到了最后,论辩者各执一词,虽然不至于”鸡同鸭讲“,却造成了思想的对垒。
陆九渊当时写了首七律,末尾四句是︰”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批评朱熹的研究方法支离破碎,学问追求的方向不明确,随波浮沉,不如先立定学做圣贤的本心,真理在手,是非自明。朱熹是个大学问家,当然不满意只讲”简易功夫“的为学方法,不过当时并未应答。
三年之后,朱熹才写了和诗,显然是经过了长期思考,可说是处心积虑之后的响应︰”德义风流宿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蘖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5、荆州城墙
平遥古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并列为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这古城墙,与陆九渊也有一些关系。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扞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在荆州任职期间,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除了执政,陆九渊在蒙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着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殁后,谥为”文安“。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书院遗址为今贵溪一中。
【结束语】陆九渊一生为官青蓝,为学精神,乐于务实,为世人所称赞。陆九渊对心学的贡献不可不谓之大。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如今它的墓葬之处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前来瞻仰礼拜。
你可能也喜欢: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关于韩信的故事
民间流传甚广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古代“探险家”,徐霞客的探险故事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