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许多多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贵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也有着它独特的地方。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贵州的夜郎文化,了解一下贵州的与众不同吧。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化的。据《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记载,夜郎的主体先民是濮人、僚人,后发展为仡佬人。“仡佬”一词自南宋首次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政局、经济范围内所有民族文化的组合,也是指受夜郎文化势力影响的周边地区文化的组合,包括古夜郎文化,也涵盖了夜郎风影响的当代民族文化。古夜郎强盛时期,其疆城达到昆明以东、四川自贡、西昌、广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
种族文化
对于夜郎的族属问题,一般都必须认为夜郎不是单一的民族,有的认为夜郎来自周代徐淮夷中的谢人;有的认为由周到秦汉,有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今彝族先民的羌人,在夜郎地区都是主体民族;有的认为羌系的夷在夜郎中处于首领地位,夷即今之彝族先民;有的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为今布衣族先民;贵州境内苗族为一大族,虽有的认为是夜郎主体,但普遍认为苗族之进入贵州,时间远在夜郎亡后,而苗族自己传说,也对此作了否定。
政局文化
对于夜郎的政局中心,有且兰部和夜郎部两种说法。“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夜郎时期的各民族及其尔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影响的结果。
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贵州,“随处见夜郎”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但其城堡或政局中心却一直在找寻,而且在争议,牵涉到安顺、镇宁、六枝、安龙、黄平、兴仁、赫章等地,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众多的夜郎古迹,更使得外业的人们对此充满探奇心理,以图寻找失落的文明,看来,随着探寻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的不断丰富,夜郎的真实面目也许会逐渐清晰,但探索内涵丰富的夜郎文化与我们的民族心态、现代化建设等又是永恒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它还将是一个谜。
居住文化
仡佬族住房或傍溪沟而建,或倚高山园林而筑,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筑材料往往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定。其住户格式一般是确定的,多数是三间标准。中间是客户,称为“堂层”,不住人,只作供奉祖先、祭祀神和接待宾客用。其余两间是卧室和厨房。
卧室与厨房比中间堂屋林凸出一些,形成一个厅口,厅口有大门,两扇大门内开,另还有两扇棚栏门外开,棚栏门比大门矮得多。白天一般开大门,关上棚栏门,以防止鸡、狗等畜牧进入堂屋。以前他们的房屋家境贫一点的是土墙、篱笆墙和乱石等砌成的墙。项上盖的是茅草或谷草;富裕的则是木柱穿架结构的房屋雕梁画柱,气派豪华。现在,仡佬人生活有所改善,多数人住上木结构房子,少数劳动致富的人还住上了砖木房和楼房。
服饰文化
仡佬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中老年人喜穿无袖的长短外脱襟,对襟和胸襟衣。男衣袖子长,多喜钉布钮扣,长衣服装要复杂一些。老老少少的仡佬族妇女都喜欢穿大袖外脱襟的花边栏杆,或大镶滚边或小镶滚边,前襟上边都绕有一道“花边线”或“拐脚边线”。
女上衣袖短、口大。女裤短且裤脚小,裤脚边镶有各色的布并有花边。脚穿钩尖鞋或剪刀口的软鞋、笼、布鞋,鞋子绣有色彩绚丽的花色。据史书文献记载,女子穿过通裙、桶裙、扭带等,裙上刺绣袜带上,绣有龙凤花草之类。男女都喜缠脚,穿蓝白色布飘子和穿刺绣的鞋;都喜包青白色头巾,男子圈于头,女子则圈围辫发或发髻。少女喜留长辫,或重或圈于头项,妇女习惯穿耳戴环,腕圈指戒。已婚妇女用马尾和青丝线织成的笼子罩于发髻,以示区别婚否。
猜你可能也喜欢:
青海文化的一朵奇葩:青海结婚习俗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青海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
古色古香的安徽传统建筑文化
饮食文化
仡佬族人民的饮食往往视地方而定,山地以玉米为主,平坝以稻米为主,一般都要兼食小麦、豆类、薯类食品。仡佬族的包谷风味独特。它是将包谷磨成细面,蒸食或煮食、香甜可口,滋味别具。
仡佬族人喜吃油茶。如有客人,油茶里加进汤圆、鸡蛋之类,另外伴以花生、米花等。他们还喜吃酸食,曾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的说法。每逢蔬菜辣椒上市,家家户户都会浸泡酸菜和酸辣椒。他们还喜酿酒,以糯米、包谷、高梁、小米为原料,制成各种各样的酒,如咂酒、甜酒、米酒等,用以自吃或待客。
川、黔南和原天桥乡交界地区的仡佬族人多好客,如有客人,必盛情款待。春节期间的来宾,接待有四种讲究。首先是装烟讨茶,吃向日葵、花生等食物;然后是吃醪糟,辅以各种粑粑等;接着是饮酒,以香肠、鸡蛋、花生等为下酒菜。最后是正菜、素菜等。
他们的饮食工具多用木质的、木桶、木瓢、木碗、木盆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在接受一些新事物,一些铁制饮具也走进了他们的家庭。
婚配文化
仡佬族和汉族一样,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很早以前的婚姻要自由一些,男女可以自己在劳动中对歌说爱,只要情投意合者,即可以天地为证,大树或大石为媒,自成婚姻。后来,有一段时期由他们父母包办。所以就有亲戚联姻、背带亲、指腹为婚之说。一般婚姻要经过“三媒六证”。
“三媒”是指初媒(给女家父母送荦人情),二媒(除初媒人情外,还要给女家叔等送素人情),三媒(送礼的范围除以上的外,还要扩大到女性的外公、外婆等)。“六证”指六道程序:纳彩(送提亲礼),问名(求问女方名字及生辰八字),纳吉选择婚期吉日,纳征(送钱财给女方),请期(确定婚期),迎亲(迎娶新娘成婚)。
姑娘出嫁以前要苦练《哭嫁歌》,倾吐离别父母姐妹之情。出嫁时要躲藏,由亲人拉扯上轿。然后有亲人送亲。新郎新娘要参拜天地、祖宗、喝交杯酒,然后入洞房。新婚之夜要闹房。大家到洞房说说笑笑,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以增添欢乐气氛。现在一些地方的汉族人也有闹房的风俗。
节日文化
仡佬族节目与汉族略同,特别是春节。除夕要办丰盛的酒席敬奉祖宗,燃香烧纸,向祖宗拜叩头年。然后全家入席,老人必须坐上座,儿孙坐在一旁,吃“年夜饭”。当家全家必须用热水烫脚,否则来年衣食不安,然后全家围坐一起烤头,说些闲话,等候第二年的来临,这叫“守岁”。不同的是,“七月七”是仡佬传统的“吃新节”。每当稻谷成熟,家家户户都要将最先打出来的米煮成新米饭,先敬奉祖宗尝新,以感谢祖先保护一年的风调雨顺。
仡佬人民在结婚和节日期间都唱歌跳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
丧葬文化
仡佬族大多实行穴葬、石棺葬。岩穴有天然岩穴和人工凿两种,棺置穴中。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堆、山顶、河边,也有的葬于乱石之中(有的地方还有水葬、逝者装棺后投入红河中)。到了清朝,由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仡佬人开始实行土葬。
老人病危时,召集全家人到庄前,听老人遗嘱。这时子女要细心守候,这叫“送终”。人逝后,先洗逝者全身,然后穿上寿衣、寿鞋、寿袜,用土纸盖脸,停放于堂屋,子女为其“守灵”。出殡时,由一年老者执火把,一人烧稻草,在前引路。一孝子捧灵牌,其余孝子扶着灵枢,后面是丧葬鼓乐队和送葬的亲友。安葬后,丧家要办酒席酬谢客人。
仡佬族人中,青年死亡的丧事与老者有区别。在外死亡的不能进自家的堂屋,只能在边房或房檐下停放。如因正义而死则要象老人一样安葬,丧仪隆重。要三五天悼念活动。可见仡佬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民族。没有结婚死亡的中青年安葬很简单,只稍办丧事从事以寄托父母亲的哀思。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中青年死亡,就随便刨个坑安葬了就是。
小孩死后,安葬一般分两种:一是用木头制的木匣(小棺材)安葬,二是用竹编蔸安葬。但是仡佬人禁忌父母亲给女儿送葬。
猜你可能也喜欢:
吃货必看:安徽好吃的小吃
具有当地特色的安徽结婚风俗
详解:安徽有什么文化遗产?
安徽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