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第一星座网 作者: 匿名5601人在看

  河南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大步,在历史上,河南的中医药成果对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对于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你了解多少?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黄河中游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河流纵横,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先民们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中,逐步认识自然,发现了能缓解病痛的动植物,从而产生了药物知识,有了医药活动,后来又发明了针法、灸法和外治法等。

  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等。到夏商周时期,“伊尹创制汤液”改变了人们的用药习惯,开阔了用药领域,使医药学知识不断得到丰富,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这为战国以后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河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的源头在中原。

  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古代辨证法思想引进过来,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把道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合理概念和摄生的论点,移植于到中医学并构成它的重要内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中进步的内容,对发展医学伦理学有积极作用。

  中医药学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而这三部中医药学巨着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剂之大成,并收录了医圣张仲景有关伤寒的部分病证,使医学理论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以说中医药理论在中原形成,中医药经典在中原诞生。

  中医药科学发达于中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完备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其所载方药被尊为经方,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尤为推崇;《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药物学知识,提出了中药学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张从正创立了攻下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这些都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其标志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此时的医学重心在中原。北宋都城在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还有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院”、“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

  宋代医家王惟一,发明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经络腧穴一目了然,将针灸的临床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针灸学的发展,尤其是针灸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
  中原大地历代名医辈出,人才荟萃,是对中医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000多位名医中,河南就有912人。最着名的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尊为“医圣”。

  你可能也喜欢:
  流传千年的河南丧葬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朴素的乡土风味的河南坠子
  汉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板头曲

  南齐时河南阳翟(今禹州)人褚澄,进一步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隋唐之际,河南籍的医家甑权(扶沟人)、孟诜(汝州人)、崔知悌(鄢陵人)、张文仲(洛阳人),在国内享有盛誉。宋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攻下派”的代表;河南许昌人滑寿,其在经络理论研究上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还有王怀隐、郭雍、王贶等,对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清时期,固始人吴其浚编着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植物志《植物名实图考》;孟津的平乐郭氏正骨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技术,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宝库。此外,还有大批长期在中原地区从事医药活动的大家,如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家皇甫谧,唐代着名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医采药,着书立说。

  中医药名胜遍布于中原
  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药方洞、药王庙、十三帮会馆、神农涧等名胜古迹及开封“针灸铜人”都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在仲景故乡河南南阳,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在清代建造了医圣祠。医圣祠作为供奉、纪念张仲景的场所,每年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既有医药学家的朝圣祭祀,义诊施药,也有医林会馆的学术讲堂、座谈交流,还有当地百姓祭拜问药,祈福纳祥,亦有儒家文人的赋诗颂歌,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国外的医家学者还专程到南阳拜谒医圣祠,将此称之为“归宗”。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

  道地药材盛产于中原
  河南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盛产2780多种中药材。产于焦作(古代为怀庆府辖区)的“四大怀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周代开始,历朝都将“四大怀药”列为皇封贡品。明清以后,怀药贸易日趋昌盛,在全国各地开辟药庄,建立商号,举办怀药大会,“怀庆会馆”遍布多个省区。在怀药的栽培、炮制、经营和贸易活动中逐渐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此外,禹白芷、裕丹参、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连翘、冬凌草、柴胡等,药材道地,质优量大。

  河南又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禹州就有中药材交易活动和医家药商的汇聚,明洪武年间形成规模,清乾隆年间,药交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药帮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业内有“药不过禹不香”之说。

  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现在,河南的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你可能也喜欢:
  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具有历史价值及魅力的汤阴跑帷子
  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
  信阳民歌历史溯源及旋律特点

展开全文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测你八字命定的吉凶祸福:
八字精批

相关推荐

属兔人的婚姻运势如何?婚姻幸福吗?属兔人晚年有福气是不是真的 晚年命运天蝎座难以掌控的星座 令天蝎头疼的星座命门面相详解 好命门长什么样2024年异性缘最旺的星座 哪些星座桃花泛滥?属鸡人五一有喜事了,有将一生中最大的“三桩喜事”!
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八字精批

编辑推荐

网友热门关注话题

八字批解从八字看你的人生轨迹2024年运势详批旺夫相今日财神方位近期你有桃花运到来吗本命年八字格局你的属相今年运势如何是什么阻碍了你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