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骑楼的设计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们主要参考西方建筑而进行改装设计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
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机关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
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你可能也喜欢:
最具特色的景观——海口骑楼文化
具有哥特风格的中国建筑:广州骑楼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冬季饮食注意事项,日常“补肾”最重要
南洋式
文明路186号。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廊式
新华大酒店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除了万福路,下九路、龙津西路也有。
现代式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式
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0年12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以穗府(2000)55号文颁布的《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通知》,将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路至第十甫路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
2001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指明“加强历史旧城区传统城市风貌格局、西关大屋、沙面及特色骑楼街的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及缓冲区,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保护对策。”《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对“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骑楼建筑街,城市建筑规划予以保护,改建时应按骑楼建设”。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东山区的文明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越秀区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结束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洗礼,现如今广州骑楼风格的建筑显然已是每个广东人的骄傲,形形色色的西式建筑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风格,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你可能也喜欢:
最具特色的景观——海口骑楼文化
具有哥特风格的中国建筑:广州骑楼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冬季饮食注意事项,日常“补肾”最重要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