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十五是以传统的重要节日——中元节,又俗称“鬼节”。每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看看在广东文化中的客家人有什么祭祀活动吧。
在客家地区,过中元节流传着一个重要的习俗——吃鸭肉。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每至中元节,地里的果实已经陆续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这天,客家地区的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准备丰富
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大丰收。中元节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须选用鸭子代替鸡作贡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先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如此,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先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计其数,于是这座桥就会变得拥挤,“使者”甚至无法过桥。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先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会将其“散福”(即食用),据传食用鸭肉还能驱魔辟邪,所以便留传了在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
到了中元节晚上,家家户户除了会摆上贡品、焚烧“纸钱”外,还要在天后坪和县府门前,请和尚念经,投贡品,烧纸衣,以示赈济“无主孤魂”。但却禁止燃放鞭炮,因为根据传统说法在中元节摆贡品是为先祖亡灵返阳享用,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在农村,此时一般都夏收夏种完毕,农民也会于这天做各类粄敬“田伯公”,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民还会在这天备办酒菜、茶点,宴请“双夏”为其帮工的邻亲。
部分客家地区还流传在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僧人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相传这一民俗源于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将其从中原带到了南方。当时,客家先民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后,为了追思因战乱和迁徙中故去的亲朋好友,每逢中元节便邀请僧人超渡亡灵,由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这些关于客家人过中元节的习俗,伴随着人们对已故之人的追思被代代相传,寄托着人们的无限哀思。
你可能也喜欢:
中山民间传统艺术——崖口飘色
云阳山——拥有美轮美奂的风景
盘点株洲历史名人有哪些
丰富多彩的唐三彩文化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