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情况下来进行分析,其实对于除夕这一个节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尤为重视的,因为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人们将步入新的生活之中。但是对于除夕夜的每一个习俗,还是应该有一定了解的,比如守岁这一传统风俗活动。
守岁的来历
守岁,在传统民间习俗方面来讲,这一年俗又称为照虚耗、熬年,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点起蜡烛或油灯,同时也象征着能够把一切的疾病或者是邪物赶跑。
除夕守岁的意义
除夕夜守岁的风俗已经由来已久,并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同时还是在除夕夜之时守岁迎新。
守岁吃年夜饭
在民间的传统说法之中,有着年夜饭守岁的风俗活动。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从而可以了解到除夕守岁的有利影响。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