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前童镇,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已经延续了500多年的前童元宵灯会,又称前童元宵行会,都会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如期举办。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这一延续了百年的前童元宵行会。
宁波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闹元宵民俗活动,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主要以鸣群锣、抬鼓亭、舞狮子、放铳花等方式来表现。纪念童氏祖先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丰收。
元宵行会的起因
前童地处白溪岸边,但农田灌溉条件很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明正德年间,有一名叫童濠的人决心自白溪上游引水灌田。于是,他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并倾己所有,开渠凿砩。
砩口要开在一片长满杨柳林的地方,但这是一片沃土,都属一些豪门所有。童濠虽经交涉,但他们就是不肯通融。急坏的童濠跑到南岙村,与娘舅商量。娘舅向外甥授一计:在鹿山顶上放三口大稻桶,里面填满沙土,最上面堆放着银子。阳光下,银子闪闪发光,方圆四周一目了然。
童濠趁势放出风声说:能通融就通融;不行,就用这么多的银子来打官司。豪门地主一见这阵势,只得相让。砩口一开,白溪水汩汩而来,灌溉了前童上千亩良田。
获得丰收的前童后人不忘先人的功德,于是衍生出独特的纪念方式——行会。而且定下规矩,年年都要在闹元宵时一并举行。前童后人为了记住濠公的恩德,在前童的塔山脚下造了一座庙宇,内塑濠公像,每当岁时节令,童氏后人都要来祭拜。正月是农闲时刻,又时值过年,家家户户殷实富足。人们抬出濠公像穿行在前童各村庄间,让濠公与大家分享丰收的喜悦。
元宵行会的流程
正月十四下午,准备行会游行的各房族队伍全部集中到鼓亭馆前的文化广场上,大旗队、龙舞队、狮舞队、鼓亭队、抬阁队、秋千队、乐队、彩船队等队伍等按正月初十会议确定的前后顺序排放好。
时间一到,爆竹炸响,锣鼓喧天,头牌在前,大旗引导,彩船队、鼓亭、抬阁、秋千与龙舞、狮舞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出发。一路上鼓乐齐鸣,炮声震天,人声鼎沸,整个队伍走街串巷向塔山庙进发。
出游场面壮观,整个队伍足有一二里路长。数人手执长竿作为引导,走在鼓亭抬阁、秋千前面的,负责拨开影响行进道路上的树枝、绳索、拉线等障碍物,保证鼓亭、抬阁、秋千顺利通过。
在鼓亭、抬阁、秋千的后面,簇拥有锣鼓、唢呐等民间乐队,边行进,边敲打、吹奏,曲调时而古朴,时而粗犷。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群众足有十多万人,将行会行进的路巷挤得水泄不通。
到了塔山庙,众人先请出濠公的两匹骏马,再抬请出“濠公老爷”,做上官轿。游行队伍在前引路,“濠公老爷”打黄罗盖压阵在后。众人一路敲锣打鼓带领濠公游田头,庆农业丰收。最后队伍经下叶村回到文化广场。
前童元宵行会的整个过程以行进式为主。队伍要在大街或其他空旷的地带里,稍作停留。停留间隙,跟在鼓亭、抬阁、秋千后面的乐队起劲奏响民间音乐,前后杠之间又相互较量,进行“碾后街”表演,众人抬着鼓亭、抬阁、秋千,迈着进三退二的轻松舞步,前后左右摇晃着。
行会时,每一杠鼓亭、抬阁、秋千都拥有一支乐队,由各房族中喜好音乐的人组成,吹奏《紫竹调》、《梅倚阑干》、《将军令》等当地民间工尺谱音乐,将热闹的气氛烘托到最高点。
凡行会队伍所到之处的街角巷尾,童氏后人搭建祭祀棚,按规定摆上供品(猪头、家鸡、猪肋条肉、麻糍、豆腐等荤素菜肴)供请祖先濠公的到来,沿路随处有村民无偿供应水果、茶点给游人享用。
晚上,游行队伍先在文化广场看放烟花。童氏各房族人在本房的鼓亭、抬阁、秋千挂上红灯笼,家家户户也挂灯结彩。行会队伍沿着原路线游行,到南面大溪时踅转,送濠公老爷到附近的南宫庙,拜谒濠公的舅公老爷,并将濠公像落座在此过夜。
正月十五日下午,众人又到南宫庙迎接濠公老爷,以同样的规模和形式穿过田坂及街巷,晚上众人一起看放烟花后再送濠公回塔山庙。期间,好客的前童人,家家户户还裹汤包和麦饺筒、烙麦饼招待来自各地的客人,无论陌生或熟悉的,随便走进哪家,主人都会盛情邀请大家品尝。
前童元宵行会以十八杠鼓亭、抬阁、秋千唱主角。代表前童童氏十八房的鼓亭、抬阁、秋千,是前童元宵行会中的重要观赏项目。这些形式各异的鼓亭、抬阁、秋千一律采用朱金木雕工艺精雕细刻,外表流光溢彩。
鼓亭,是置放大鼓的架子。前童鼓亭的形状设计独具匠心,高一般有五至七米,其形似一座翹檐的宝塔,层层相叠,有三层的,有五层的、也有七层的,最高的有九层,以底下的那层为最宽旷,向上逐层按比例收小,至最高处形成塔尖状。
一般塔尖顶上放置或彩球、或灯笼、或鲜花。其立面形式有四面状的、六面状的、八面状的。每层都设有飞檐和翹角。每层亭台的立面都饰有木雕花板。花板上雕刻各种历史传统故事、历史人物、花鸟虫草等图案。其雕工精湛,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在每层立面的花板窗口处,都装饰有寄寓人们美好心愿的诸如“福、禄、寿、喜”等大幅字样。每层翹角上都挂有红红的小灯笼,给人以喜庆、热烈、祥和的之感。
抬阁,是一个活动的小舞台,高约3米,宽约2米,也是单数成层,下部做成船型,两旁用车轮运转,周身雕龙刻凤画狮子。每杠抬阁由三五个男孩装扮成戏曲人物,或男或女,在台上或坐或立。每一杠都演绎一个历史故事。
秋千是在抬阁的基础上内置转盘,可转动。古装扮演的小孩儿一蹬一跳上下翻动,秋千也就随之上下翻动。随着转盘的滚动,人物交替出现。
旧时,鼓亭、抬阁、秋千等一般要由八个身强力壮的男性扛抬,有五十至八十个人负责接力运转,现在则改为在鼓亭、抬阁、秋千底部装置上轮胎,推着前进,节省体力。
参加鼓亭、抬阁、秋千活动的儿童还要经过本房族人选拔,小孩的年龄、相貌、体重都要过关。各房族的人们都以自家小孩能上抬阁、秋千而自豪,他们纷纷争取。人多的情况下,再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得到的方可参加。
前童的十八房鼓亭、抬阁和秋千都有它的名称和内涵,有以当地的名人命名,也有的以典故命名,共同表达了童氏族人对先人、名人或典型事件的一种历史记忆和追寻,寓意深刻。前童的先人以亭命名,以亭示文,传承宗族文化,增强宗族凝聚力,其崇尚的忠孝礼义,儒家耕读思想体现其中。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