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大聚居地,曾有统计显示,我国总共56个民族,在云南地区有分布的就有52个,其中彝、白、哈尼、傣、傈僳族等16个民族,还是长期在云南繁衍生息的世居民族。这么多民族聚居在一起,真可谓是文化和民俗的大观园了,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云南各民族春节习俗。
布依族春节习俗:姑娘抢挑第一担“聪明水”
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除夕晚上,布依族的人们都通宵达旦地守岁。新年初一清晨,姑娘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第一担水,就会在这一年中得到幸福。正月初二,年轻人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到村边、山腰、田坝去玩表,对歌、吹木叶、唱“筒筒歌”、踢鸡毛毽、丢花包等。
景颇族春节习俗:小伙子们的射击比赛
景颇族的青年人在春节普遍开展“坦丁”(射击)活动。“坦丁”是景颇十分爱好的活动,姑娘们往往是这个活动的裁判,她们把靶包高挂在树梢上,小伙子争相用箭射,谁射中,靶包就归谁。姑娘们在靶包里放有各种东西,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表示爱情,有的取笑捉弄小伙子,但多数装着硬币。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四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思是大伙跳舞。是景颇族人民用来驱恶扬善,祝贺吉祥幸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
每逢节日,云南省陇川、盈江、瑞丽等地的景颇族都身着盛装,手拿各色手帕和花环;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着米酒的竹筒。敲锣打鼓,鸣枪放炮,成群结队地从四寨八乡来到举行“目脑”活动的地方。其中包括附近的傣、阿昌、崩龙、布朗、汉等兄弟民族,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彝族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妇女不劳动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除夕日,每户人家的门前会立起一棵青松,表示除旧迎新、免祸消灾;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
除夕夜,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守夜时,几位男子聚在一起,边饮酒边谈论家族往事等等,现在也有玩扑克的。守夜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为了挑回第一担水,在天亮之前做好饭菜,以便一旦天明就可用餐。
傣族春节习俗:象脚鼓比赛
初二、初三,一些傣族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赶邪佞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僳僳族春节习俗:赛诗会
傈僳族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喜欢举行“赛诗会”。会上,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民族盛装,遥遥相对,在恋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的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他们爱唱的名诗或名调。
侗族春节习俗:村际芦笙会
侗族喜欢在春节期间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
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那么,乙村的乐队就先在村头吹奏着芦笙迎接,见面后,乙村先奏起“迎宾曲”,甲村再吹“见面曲”,然后,跟着乙队欢欢喜喜到乙村,饮宴之后,芦笙会就开始了。
壮族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来客必吃粽子。男女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苗族“客家年”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等。
藏族“跳神会”
藏族在藏历年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水族踢毽比赛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满族红灯高挂
满族在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6米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两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