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到来之际,我国台湾地区盛行“中元普渡”之习俗,又称“拜好兄弟”,这是民间用以安抚、超度孤魂野鬼的祭祀仪式,其形成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中元普渡拜拜在台湾社会里的特殊意义。
农历七月普渡在台湾汉人社会中,比其在原乡还来得受重视,十七世纪以来,汉人冒险来台拓垦,毒蛇猛兽、瘟疫、劳累、械斗、民变,夺走珍贵的人命。“九死一生”的谚语说明了其生活竞争的艰辛。
遍地无人收埋的尸骨形成先民对鬼强烈的畏惧心理,但这些身死异乡的孤魂野鬼有许多是来自原乡的兄弟,在宗教与怜悯的驱使下,人民集资收埋曝露的尸骨,形成台湾有应公或万善祠高密度的现象。
举例说明,台北一个小小的木栅区就有二十六间这样的祠庙,而由于这些客死台湾的孤魂野鬼都是在台湾如兄弟般互相照料的拓垦者,因此七月普渡在台湾称为“拜好兄弟”,不同于原乡的“拜人客(即外地人)”。
就台湾社会发展史观察,中元普渡的祭典成为十九世纪以后,台湾社会区域人际网络连结重要媒介。这些中元节祭祀的好兄弟,许多是为了保乡卫民而牺牲的。在祖籍别意识强烈的时代,不同祖籍别的人群各自透过中元节祭典,形成自己的集团,彼此团结,共同面对敌人。
例如台北大龙峒的保安宫,就是祖籍福建同安县人中元节的祭祀中心,台北盆地内同安籍人分三组轮流担任中元祭典主持。艋舺的龙山寺、清水的祖师庙则分别是福建三邑(即南安、晋江、惠安三县)与安溪县移民的祭典中心。
新竹县新埔乡枋寮的义民庙,则是新竹客家祖籍为主的中元节祭祀 中心,祭祀在清朝林爽文与戴潮春的反清事件中为乡而牺牲的乡民,因其为乡抵抗反清者,清官方为拉拢,遂赐予“义民爷”之称号。
综上可见,台湾七月普渡称为拜好兄弟实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除却宗教的意义外,农历七月普渡也成为连结十九世纪台湾中北部社会最重要的媒介,同时也有人说,如果人们能以七月拜好兄弟的热情来关怀帮助人间的弱者,则“孤魂野鬼”或可减少,人间将更充满爱与温情。
你可能也喜欢:
节日大全:西方传统节日有哪些?
道家三元: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齐鲁大地,圣人故里的中元节习俗
清代那些描绘民间中元节的诗歌赏析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